苗族研究生4年采集1万余份植物标本,发现8个新物种

苗族研究生4年采集1万余份植物标本

跑了20余万公里,发现8个新物种

湖北日报讯(记者韩晓玲、通讯员杨征、杨科)2月26日,在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实验室里,遗传学专业2016级硕士生兰德庆进行了植物叶片组织微形态比较的实验。显微镜下的植物,展现出一个奥妙世界。

这个25岁的苗族小伙子,大年初三便从家乡返回学校,寒假一直泡在实验室里。他告诉记者,下月中旬,他将赴日本进行科考。

自大四下学期以来,为研究武陵山区植物种质资源分布状况和全球虎耳草科金腰属植物的系统进化,兰德庆近4年跑了20余万公里进行野外科考,足迹到达21个省区市、400余个县和7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和同学一起采集制作了1万余份植物标本,并在导师覃瑞教授、刘虹副教授等人的指导下发现和鉴定8个新物种,包括金腰属植物7种、贝母属植物1种。

野外科考中,学子们每天背着重达20公斤的设备、补给和标本翻山越岭,有时还要经受高原反应的考验。回忆这几年的经历,兰德庆感慨地说:“台风、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没能阻挡我和小伙伴的脚步。比起身体所承受的痛苦,内心深处坚持与放弃的博弈更让我们煎熬。”

兰德庆和同学们23次前往武陵山区采集植物标本,还拍摄近2万张照片,包含110科、260属、1200种,其中药用植物有620种。他们进山采集时,往往从一大早持续至傍晚,时常遇上蛇虫鼠蚁。晚上返回驻地后,还要对采集到的材料进行分类、修剪等,忙到半夜一两点。这样的野外考察,每次都要持续一两周。

在野外科考和标本采集过程中,兰德庆与团队成员发现了不少植物的地理新分布和濒危物种,更令人兴奋的则是新物种的发现。

2016年初春,在湖南张家界的一处山崖下,兰德庆发现了几株从未见过的植物。他仔细地拍照、测量、记录GPS信息,在完成所有数据的采集后,才发现右腿被尖锐的山石刮出了两道长长的伤口,裤腿上满是血迹。他采集到的标本,在老师指导下,经过一系列细致的工作,被鉴定为金腰属新物种。在此后的考察中,他和团队成员又发现并鉴定了7种新物种。

兰德庆介绍,虎耳草科金腰属植物多为传统中草药。近年研究发现金腰属植物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其特有的金腰酮具有抗多种流感病毒效用,师生们希望能够开发其药用价值,研发出抗病毒感冒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