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成立背景

2009年12 月我校批准成立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生物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工程中心”,该中心集科研与开发为一体,一直以来致力于以武陵山区为主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科学考察与生物资源保护以及可持续性开发利用工作,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湖北恩施州宜昌襄阳地区、贵州黔东南与遵义市、湖南湘西30余家企业高校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高效、生态、安全地实现生物资源产品综合利用。

2009年,由15 位师生组成的研究团队深入西藏、云南、广西、四川、青海、湖南、贵州以及湖北恩施宜昌十堰等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调查调研,为生物资源保护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

2014年以来,团队主持科研项目共计40余项,其中获批的国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重大项目“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是武陵山区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近四年来,团队成员不畏艰辛,深入武陵山区的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行程30余万公里,收集植物腊叶标本及野生植物DNA分子样品8329号,共计3万余份。拍摄拥有GPS经纬度及海拔信息的植物高清图片约2万余张,采集轨迹路线约100条,发现了湖北省种子植物的新记录10个,新记录变种3个,隶属于7科9属(已发表);发现湖北武陵山区新分布的蕨类植物12种(已发表);在湘西武陵山区发现了虎耳草科金腰属植物新种1个(已发表);建立了CFH(中国自然标本馆)子网站之“武陵山区植物网”。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团队新整理的科学数据由于没有系统地集中于一体,在现行体制下任何一个研究团队都难以对这些数据进行集成和系统管理,因而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系列数据生成体系与数值研究环境,因此,这些科学数据集成、派生、共享数值模拟平台的建立已成为使用者对数据信息的迫切要求。

2018年底经院长办公会议批准成立一个新的生物资源科学数据信息工程非法人研究中心——中国民族地区特色生物资源大数据中心”。

中国民族地区特色生物资源大数据中心通过“中心本部”和3个“分中心”——“红花基因组数据库”、“中国双蛋白资源数据库”、“武陵山区特色植物资源数据库”的网络结构体系将在民族地区所采集的科学数据建立成一个集成与共享平台。

中国民族地区特色生物资源大数据中心除数据共享外,还通过对科学数据的综合集成、知识挖掘等,对团队自产出的数据与其他相关研究机构数据进行科学再加工,提升科学数据价值,形成具有更高价值的新的科学数据。

建设目标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国家少数民族生物资源科学数据的系列产出与科学再加工,创建民族地区特色生物资源大数据共享平台,以促进数据共享,支持生物资源科学研究。同时,中心作为一个具有数据存储技术的数据仓库,可供使用者数据查询、分析和处理,以达到为使用者解决问题的作用,满足使用者对数据信息的迫切要求,具有重大意义。

功能定位

  1. 科学功能定位——为生物资源科学数据的共享与科学研究提供平台和服务支撑。
  2. 技术功能定位——为了实现中国民族地区特色生物资源大数据中心的科学功能,将其技术定位为“两个实验室”、“多个窗口”。

(1)“两个实验室”是“生物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和“武陵山区特色资源植物种质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生物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是2001年国家民委确定的首批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面积近900多M2,拥有仪器设备固定资产700余万元,配备有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超低温冰箱,超速、高速冷冻离心机,定量、定性PCR仪,化学发光成像系统,冷冻离心干燥仪,荧光显微系统(Cold CCD)及荧光体视显微镜,高压液相色谱等先进精密仪器设备、植物组织培养室(包括6个独立控制的培养室,共80 M2)、600 M2温室及1600 M2网室。

科研队伍: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8人,博士10名,高级实验师1人,在读硕士研究生30余人。

武陵山区特色资源植物种质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于2012年11月29 日通过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立项评估,该实验室依托中南民族大学,立足于学校人才与资源优势,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自主创新与产品开发人才队伍,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与应用工作,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为武陵山区特别是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新兴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重点实验室面积近2000M2,拥有主要大型实验仪器设备和其它各种配套的中小型仪器设备,拥有仪器设备固定资产2500余万元,配备有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等先进精密仪器设备、6个独立控制的植物组织培养室,共计80M2、600M2温室及2000M2网室。拥有超速冷冻离心机、液相色谱仪、在线快速分析气相色谱仪、定量PCR仪、电转化仪、化学发光系统、超低温冰箱、真空冷冻干燥仪、蛋白质双向电泳系统、X-射线衍射仪、全数字化核磁共振谱仪、荧光磷光发光光度计、智能型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仪、元素分析仪、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蛋白质纯化系统、全自动机械搅拌发酵罐、固体发酵罐、流式细胞仪、CO2培养箱等大型仪器。

实验室依托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生物工程、资源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学科的技术平台为核心,具备良好的学科团队,拥有一只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能够适应学科创新发展的研究队伍。研究人员28名,其中教授14名,副教授11名,具有博士学位2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名,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名,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名,“楚天学子”1名。

(2)“多个窗口”是本实验室与多个地区的企业或高校都有合作窗口,例如与湖北天行健原生态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湖北楚湘农业发展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湖北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华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武汉上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武汉集思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湖北元大粮油科技有限公司、湖北任森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贵州通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恩施州建始县先行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湖北汇龙食品有限公司、湖北房县瑞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公司的合作;还有与武汉大学,中国油料作物研究所、中科院动物所、武陵山片区的怀化学院、铜仁学院、湖北民族学院等高校建立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管理体制

空白,待写

组织机构

空白,待写

共享机制

将数据分为4个共享层次:

  • 免费共享数据;
  • 有限共享数据;
  • 集中共享数据;
  • 非共享数据;

根据不同用户身份,确定用户权限,做出相应的规定,包括政府、科研、商务用户权限等。(说明:参考资源环境数据云平台而写,需改)